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
我发现人们关于成功的传统观念存在根本性的错误。关于成功人士,我们通常会问什么问题?我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的人:有怎样的个性,有怎样的心智,以怎样的方式生活,有怎样的天赋。我们通常认为,个体特征的卓越是一个人出类拔萃的根本原因。这种认知充斥在当下林林总总的名人传记中。无论是百万富翁、成功企业家、娱乐明星,还是社会名流,他们的成功故事总是很类似:出生在普通家庭,依靠天赋和努力,最终走向巅峰。在《圣经》中,先知约瑟因受兄长嫉妒,被卖身为奴,但他依靠自己的智慧不断努力,最终成为埃及法老的左膀右臂。在19世纪著名小说家霍雷肖·阿尔杰出身穷困,但依靠勇气和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然而,我认为,这其实并非优势。”杰布·布什在谈到他的家庭背景对他事业的影响时这样说道。他的爷爷是叱咤华尔街的银行家兼参议员,他的父亲和兄长都曾任职美国总统。他在竞选佛罗里达州州长一职时,一再声称自己是“白手起家”的人,他甚至不认为其出身对其事业有利。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人们通常会不假思索地将个性与成功联系起来,这种认知在传统观念中根深蒂固。
然而,在本书中作者想证明,个性并非个人成功的决定因素。成功人士并非白手起家,他们其实是以某种形式获得了家族的荫庇和支持。那些最终变得卓尔不群的人看似完全依靠个人奋斗,其实不然。事实上,他们一直得益于某些隐藏的先天优势,或是非凡的机缘,抑或某一文化的特殊优势——这使他们学得快,干得多,可以以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方式认知世界。出生的时代与地域对个体的影响巨大。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以及祖先留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已限定了我们获得成功的方式。因此,只关心成功人士是什么样的人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探究他们从哪里来,只有这样才能明白为何某些人取得了成功,其他人则流于平庸。
生物学家讨论有机体时常涉及“生态学”:森林里最高的橡树之所以长得最高,不仅因为有一颗最优质的种子,还因为它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被其他大树挡住阳光,它生长的土壤深厚肥沃,它在还是幼苗的时候没碰上兔子啃树皮,它长成以后也没被砍伐。人们通常只想到杰出人士是最优质的种子,但很少想到成材还必须有充足的日照,有深厚而肥沃的土壤,有足够的运气躲过兔子和伐木工人。本书的主旨不是讨论个体的树,而是讨论整片森林。冰球队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因为一个冰球运动员如何登上金字塔顶的秘密,比我们原先想象的更有趣、更复杂。事实上,冰球队的启示相当诡异。
1,生于年初。
心理学家搜集了加拿大职业冰球选手的信息,结果发现球员生日集中在1~3月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个个月有什么特殊魔力。真正的原因是,加拿大冰球队按年龄分组所依据的分界线是1月1日,即从1月1日到当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的球员将会被分在同一组。也就是说一个1月1日出生的选手,是在跟许多年纪比其小的队友争夺晋级权——在青春期到来之前,由于有将近12个月的年龄差距,球员在生理成熟度上将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加拿大是世界上对冰球运动最狂热的国家,教练们甚至会从9岁到10岁的孩子中挑选选手组成“巡回赛小组”,组成全明星阵容队伍中的选手被认为在体能和肌肉协调性方面具有天赋;而这些选手之所以占尽优势,是由于他们比别的队友年长几个月,身体发育得更为成熟。一旦一名小选手被选入“巡回赛小组”,他会接受什么样的训练呢?和我们想的一样,他将拥有更好的教练,更出色的队友,每赛季将有机会打50~75场比赛。他们比那些在筛选中被淘汰,只能进入“基本组”,每赛季仅打20场比赛的队员多一倍到两倍,甚至更多倍比赛经验。打巡回赛的队员还会进行额外训练。一开始这名小球员只不过是年龄稍大一点儿,优势并不明显。但当他们到了十三四岁时,优秀教练的辅导和大量高强度训练的好处就开始显现出来了,这名小球员因而就真的“变”得更好了。这样的球员更容易进入职业青年队,从而在冰球运动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动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有研究这种现象在学生当中也非常普遍。我国入学年龄是8月31号,那些出生在9月份的孩子家长就觉得这样很亏,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晚上了一年学,觉得这样好像是落后别的孩子一步。看到上面的案例,晚上学未必是烈士,也可能是优势。
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援引《新约·马太福音》,把这种现象叫作“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成功者,换句话说,就是获得这些特殊机遇的人,他们因此最终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富有者因享受更多的减税优惠从而变得更富有;成绩优异的学生因获得了更优秀的老师的指导、更多的关注,从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冰球队9岁至10岁的孩子中年纪稍大者获得了更多的指导和训练,从而变得更优秀。在社会学领域,所谓的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职业冰球球员一开始只比最初所在球队的队友好一点点,然而这微小的优势带来的机遇,扩大了他和他的那些队友之间的差距,随后差距与机会交替发挥作用,微小的差距被越拉越大,最终被选中的球员成为真正出众的“天才”。由此可以看出,“天才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众,一开始他/她只是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
2,10000小时有多久?
在将近一代人的时间里,心理学界都在不断争论一个大概很多普通人以为早已被解决的问题到底是否存在与生俱来的天赋。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并不是每一个生于1月的球员最后都能进入职业球队,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少数生来就有天赋的人。可以说,成功是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但问题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们发现,天赋的作用其实很小,而后天努力的作用其实很大。
天才论中最著名的案例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和他的两名同事在顶尖水平的柏林音乐学院展开的一项研究。在该学院一些教授的配合下,他们将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分为3组。第1组由最优秀的明星学生组成,他们个个都有成为世界级独奏家的潜质;第2组则由那些仅被认为不错的学生组成;第3组由那些将来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演奏家,只可能在公立学校当音乐教师的学生组成。这3组学生都被问及同一个问题:从首次接触小提琴至今,你练琴一共练了多少小时?3组学生都是在大约5岁那年第一次接触小提琴的。在最初的几年中,所有学生的练琴时间都大致相当——每周两三个小时。但当他们到了8岁时,不同组别的学生的练琴时间就开始产生差别了。第1组学生的练习时间开始明显多于其他两组:9岁时每周的练琴时间为6小时,12岁时每周8小时,14岁时每周16小时。这样一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练琴时间不断增加,到了20岁上下(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很自觉了,能够为了变得更加优秀而主动练习),他们每周的练琴时间是30小时。实际上,到了20岁,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在练琴上已经投入了10000小时了。作为照,第2组学生到20岁时的练琴时间累计为8000小时,而“未来的音乐教师们”的练琴时间累计只有4000小时多一点儿。
埃里克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结论是:第一,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 才 ”—— 花 比 别 人 少 的 时 间 就 能 达 到 比 别 人 高 的 成 就 ; 第 二 , 也 不 存在“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研究结果表明,一旦一位演奏者进入顶级音乐学校,唯一能使他出人头地的方法就是:刻苦练习。成功的要素在这个阶段变得简单明了。还有一点是,那些顶级演奏家,他们练琴不只是比其他人更加努力,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十倍,甚至百倍。
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地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事实上,研究者就练习时长给出了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小时。
界量:10000小时。
“研究发现,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神经学专家丹尼尔·列维京(Daniel Levitin)写道,“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钢琴家、棋手,甚至江洋大盗,无论你是什么,10000小时这个神奇的数字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当然,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从等量的训练中获得更好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还未发现任何一位世界级的专家在其专业领域中的训练时长少于这个数字。人的大脑好像必须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消化理解,才能达到极其精通的水平。”
这一准则甚至适用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奇才”,比如莫扎特这位6岁就开始作曲的音乐神童。心理学家迈克尔·豪在他的著作解读天才中写道莫扎特在真正成为职业作曲家之前,他早期的作品并不出色。他的那些作品很可能大多出自他父亲之手,只是后来得到不断修改罢了。莫扎特童年时期的多数作品,如7首钢琴与管弦乐协奏曲,大部分是在其他作曲家的帮助下完成的。完全出自莫扎特之手,并被奉为他的第一部经典作品的,是第九号钢琴协奏曲(No.9,K.271),然而,这部作品是他在21岁时创作的。那时候莫扎特作曲已有10个年头了。
而音乐批评家哈罗德·C.勋伯格在谈到莫扎特时有更为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莫扎特实际上是“大器晚成”,因为他经历了整整20年的作曲生涯,才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10年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个人大约可以投入10000小时对某一特定项目进行长期刻苦的训练。10000小时是取得伟大成就的神奇数字。所需的足够技能。即便是莫扎特——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如果没有10000小时的训练也无法实现事业上的腾飞。练习并不是为了让你一次就能把事情做好,而是为了帮助你越做越好。
此外,10000小时的确是一大段时间,人们在很年轻的时候的确很难依靠自己完成如此大量的时间投入。你需要获得父母的鼓励与支持。你不能太贫穷,因为如果你必须依靠兼职维持生计的话,你根本没法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事实上,人们要想获得如此大量的练习时间,就必须依靠参加某些特定形式的训练课程(比如冰球队中的全明星队),或者获得某些特定机遇得以进行训练。
3,智商的重要性,多年来,研究者做了大量研究,探讨高智商者能否在其人生中获得成功这一课题。研究者普遍认为,智商测试的低分者(70分以下)存在生理缺陷,而普通人的得分一般会在100分左右。当然,个体要是有更高一点儿的智商,他/她便可以更顺利地完成高等教育。想成功完成竞争激烈的研究生课程,智商起码需要115分。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智商越高,其受教育程度就越高,工资也就越高——你可能还不知道,这样的人寿命也更长。
但是这里面还另有玄机。智商与成功只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关联,一旦某人的智商超过120分,此时更高的智商并不意味着会同比转化成更多的现实优势。
“有充足的实例证明,智商170分的人比智商70分的人的思维更加缜密。”英国心理学家利亚姆·赫德森写道,“即便分值差异小些,但只要存在差异(如100分和130分),情况就都差不多。但是,当两个人的智商都很高时,这种规律就被破坏了。一个智商130分的科学家跟一个智商180分的科学家都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用赫德森的话说,智商值更像篮球队中球员的身高值。身高1.68米的人能不能进入职业篮球队?这个可能性几乎没有。想进入职业球队打球,身高起码要1.83米,当然1.88米优于1.85米,1.91米优于1.88米。但是,当身高超过某一高度后,身高的作用就会骤减。一个身高2.03米的球员并不一定会优于一个身高1.98米的球员(伟大的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其身高就是1.98米)。一个篮球运动员只需要身高足够高,超过职业队的身高门槛就可以了。同样,智商也是如此,智商门槛同样存在。
说智商存在一个门槛,这可能有违许多人的直觉。我们总是认为,诺贝尔奖得主的智商一定极高:他们在大学入学考试中一定得了满分,一定每年都能获得学校的奖学金;他们在高中时代一定名列前茅,总是被各大名校争相录取。
但是请仔细看一看下面所列的美国近年(自2007年起)25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学本科所在学校名单:
安蒂奥克学院
布朗大学
加州大学
伯克利分校
华盛顿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凯斯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
加州理工学院
哈佛大学
汉密尔顿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
北卡罗来纳大学
迪堡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
明尼苏达大学
圣母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耶鲁大学
美国联合学院肯塔基分校
伊利诺伊大学
得克萨斯大学
圣十字学院
阿默斯特学院
盖茨堡学院
亨特学院
很明显,并不是所有大学都是美国顶级名校。诸如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这些自然是顶级名校,但是迪堡大学、圣十字学院和盖茨堡学院只能算是说得过去,而这就是“好”学校的名单。说起来有些偏激。设想一下你的女儿拿到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所是哈佛大学,一所是位于华盛顿的乔治敦大学。你想让她去哪所大学?我猜你会选哈佛大学,因为哈佛大学更有名。哈佛大学学生的入学成绩要比普通学校高10%~15%。人们通常认为学校和参加赛跑的选手一样,可以通过排名确定其优劣,人们约定俗成地用这种方法分辨智商高低。但是我们的这种认识是不合理的。乔治敦大学的学生在智力测验的绝对值上可能没有哈佛大学的学生高,但是我们从上面所列的内容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两所学校的学生同样聪明,诺贝尔奖得主不仅来自哈佛大学,也可能来自乔治敦大学。
4,实践智力从哪里来
在 辩 解 一 宗谋杀案时振振有词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称之为“实践智力”。
斯滕伯格的实践智力包括“知道该向什么人说什么话,该在什么时候说,怎样说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种技能更像是一种程序化概念:知道如何做某事,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知道,也不需要解释为什么。这种技能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能力:这不是关于如何辩解的知识,而是帮你正确了解形势从而获得你想得到的东西的知识。准确地说,这是一种与智商测试所考查的逻辑分析能力完全不同的能力。用技术术语来说,就是普通智力与实践智力“相互垂直”:一方存在不代表另一方也存在。实践智力从何而来呢?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逻辑能力从哪儿来了,逻辑能力起码有一部分来自基因。智商测试所测量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天生的能力。但是,社交常识是一门学问,是一系列可以习得的技能。我们获得这类技能的场所是家庭。
也许对于这个问题最好的解释出自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里奥几年前,拉里奥的科研小组对三年级学生开展了一项有趣的研究。这些学生中既有黑人也有白人,既有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也有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拉里奥最终选定了12个家庭。拉里奥和她的研究小组对每个家庭都进行了不下20次的走访。为力求真实地表现一切,她要求受访者就当调查人员不存在。研究人员一手拿着录音机,一手拿着做记录的本子,跟着这些家庭去教堂做礼拜,看球赛。
你可能会想,如果花了那么长的时间观察12个家庭,肯定会发现12个家庭有12种不同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对孩子严格;对孩子宽容;常与孩子互动;在孩子面前沉稳持重等。然而,拉里奥的发现却会与你的想象大相径庭:这些家庭中只存在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是通过阶级状况划分的。家境富裕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采用一种方式,家境贫寒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则采用另一种方式。
中产阶级父母总是和孩子商量事情,晓之以理,他们不会下达硬性命令。他们希望孩子与他们顶嘴,和他们讨价还价,并站在成人的角度问他们问题。孩子如果在学校表现不佳,富裕家庭的父母总会责备老师,他们总站在孩子这一边。
儿如愿进了超前班。而贫困家庭的家长总是慑于学校和老师的权威,行事消极,停滞不前。拉里奥把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风格称为“协同培养”。这种模式倾向于“发掘孩子的天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技能”。她将低收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策略称为“自然成长”。这些家长只把抚养子女成人看作自己的责任,而把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看作孩子自己的事。
拉里奥强调,一种模式并不一定优于另一种模式。在她看来,家境贫寒的孩子更懂得守规矩,更少发牢骚,在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上更有创造力,有很强的独立性。然而,协同培养模式带来的好处更多。富裕家庭的孩子的活动表总被安排得满满的,他们经常穿梭在各类活动中。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学会了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学会了在复杂的组织结构中应付自如。他们还学会了如何舒服地与成年人打交道,在必要的时候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拉里奥的话说,中产阶级的孩子最终形成了“权利”意识。
权利’意识”这种说法在当年含有贬义,但在拉里奥的字典里却是褒义的:“这些孩子的行为表明,他们认为自己有权提出自己的特殊要求,有权参与制度互动。他们在各种情境中更加自如,愿意分享信息,并希望赢得别人的关注 …… 通过互动来满足自己的偏好是中产阶级子女的一贯做法。”他们对游戏规则很熟悉。“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虽然才上四年级,但已经能站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基础上行事了。他们要求老师或医生调整办事程序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相比而言,低收入家庭孩子的性格被认为是“疏离、疑虑和有强迫症倾向的”。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他们都不知道如何“为实现良好愿望而制定策略”。
6最佳时代。
历史学家发现人类有史以来最富有的75人,有14个最富有的美国人竟都出生在19世纪中期的9年间。想想吧,历史学家从古代埃及艳后和法老开始,系统性地搜索出世界每一个角落有史可据的拥有巨额财富的人,而其中20%的人竟然出自同一个国家的同一代人当中。其中就有最有名的洛克菲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只要你稍加思索,答案便显而易见了。从1860年到1880年,美国经济正步入其历史上的转型期。此时铁路事业方兴未艾,华尔街金融业崭露头角,工业大生产的序曲正在奏响。旧时代的经济信条被打破,新时代的规则正在形成。当美国经济转型时代到来的时候,你的年龄与你能否成功关系重大。如果你出生在19世纪40年代晚期,你就错过机遇了:你太年轻,以致无法把握住时代的大好机遇;而如果你出生在19世纪20年代,你的年龄就太大了:你的思维还处在南北战争之前的模式。而恰恰是那短短9年间出生的人,才有幸洞察未来的潜力何在。所有人无疑都具有远见卓识,而生在那个时代则成为他们最特殊的机遇。
如果是在1975年最理想的年龄应该是20岁到21岁(换个说法就是,年龄足够大,大到可以赶上电脑革命,但又不至于太老,老到错过时机),换到出生年份就是1954年或1955年。
我们可以轻易验证这种理论。比尔·盖茨是何时出生的?比尔·盖茨:1955年10月28日这简直是最佳年龄。盖茨正像冰球队里1月1日出生的球员那般。盖茨在中学最好的朋友保罗·艾伦,也是和盖茨在机房并肩作战,在ISI和C-Cubed公司共度通宵,最终和盖茨共同创建微软公司的人,他是什么时候出生的?保罗·艾伦:1953年1月21日史蒂夫·鲍尔默:1956年3月24日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另一位与盖茨齐名的风云人物:史蒂史·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
以上内容来自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第三版)内容有删改。
-
- 春晚微信摇一摇的幕后故事
-
2025-06-10 20:07:31
-
- 关于联想5G投票门事件,以下收集大量内容,提供给各位浏览
-
2025-06-10 20:05:15
-
- 初冬的第一杯牛奶,喝蒙牛还是伊利?
-
2025-06-10 20:02:59
-
- 最受欢迎的十大宅男女神,baby竟能上榜
-
2025-06-08 10:12:10
-
- 浙江横店影视城旅游攻略,你准备好了吗?全是干货
-
2025-06-08 10:09:54
-
- 总冠军功臣之主教练杜锋
-
2025-06-08 10:07:39
-
- 英雄联盟中有趣的笑话
-
2025-06-08 10:05:23
-
- 6轮打进7球的绿城射手迪诺是个有故事的人
-
2025-06-08 10:03:08
-
- 【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简介
-
2025-06-08 10:00:52
-
- 推荐9部好看的爱情剧,你看过哪几部?最喜欢哪一部?
-
2025-06-08 09:58:36
-
- 中国女富豪前10名
-
2025-06-08 09:56:20
-
- 农村养什么销路好最挣钱:12种具有高收益潜力的农业养殖项目
-
2025-06-08 09:54:04
-
- 篮球技战术|球场妙招上下步与soma步有什么不同?后者有走步嫌疑
-
2025-06-08 09:51:48
-
- 关于毕业生报到证改派流程,你应该知道这些,原来这么重要
-
2025-06-06 22:10:56
-
- 黑曜石越黑越能辟邪?买了乌金黑曜石,就是给商家白送钱
-
2025-06-06 22:08:40
-
- 伟大建国者:伊本·沙特的传奇
-
2025-06-06 22:06:24
-
- 乔治式断腿!担架抬出场,他的生涯恐怕结束了…
-
2025-06-06 22:04:07
-
- 恩替卡韦连续服用5年以上,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5个症状很明显
-
2025-06-06 22:01:50
-
- 王心刚和王晓棠:60年代甜蜜的荧幕情侣,老追星族们的心中最配
-
2025-06-06 21:59:33
-
- 《正青春》的凌潇潇:许凯前女友,将成为于正捧红的下一位艺人?
-
2025-06-06 21:57:16